农业农村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现代化新重庆,必须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日前召开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探索一条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传递出推动城乡融合、促进特色发展的清晰信号。
▲2月7日,村民在江津现代农业园劳作。贺奎 摄/视觉重庆
一
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建设现代化新重庆,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
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首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农业高质高效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活水源泉”,是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而重庆面临的现实是,98%面积属于山地丘陵,且“土地细碎、作业基础条件差”“劳力短缺、农业生产成本高”等问题突出,农业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的先天不足。
先天不足后天补。与拥有广阔平原的地域相比,重庆应在有限田地上精耕细作,牢牢抓住“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这个重点不放松,优化农业空间布局,推动产业全链条升级,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通过探索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不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重庆对此有很多积极实践。如利用“改大、改水、改路、改土”等“四改一化”实现土地提档、农田升级。“四改一化”包括因地制宜将地块“改大”,实现小田变大田,弯变直、短变长;“改水”实现旱能灌、涝能排;“改路”实现地块间互联互通,提高农机作业效率;通过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改土”以提高耕地质量。“一化”即实现耕作机械化,减轻劳力投入,提高农业效益。
聚焦本地特色、深挖资源禀赋,把特色与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这是把巴渝乡村变得更加生态宜居、富饶富裕的关键工程,也是重庆推进农业产业特色化发展的关键之钥。
▲2月3日,大足区珠溪镇白马村,村干部和村民一起晾晒冬菜。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二
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关键在于以产业的“特色”带来产品的“高质”和经济的“高效”。
当前,重庆山地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品牌偏弱、价值不高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对此,本次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给出了明确的“施工图”: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打造农业特色化、集群化、品牌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化“六化”提升工程……这些具体措施中,最明显的关键词就是“特色”。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重庆农业产业,要如何“特”起来?
在产业空间布局上,要在全市“一盘棋”部署下立足优势,推行特色化发展。主城都市区打好“都市牌”,发展精品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打造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打好“三峡牌”,壮大三峡柑橘、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快建设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打好“民族民俗牌”,培育烤烟、高山蔬菜等山地农业,建设山地生态特色农业走廊、乡村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带。
在强化产业链上,要着力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全国影响力的“3+6+X”农业产业集群。“3”即发展火锅食材、粮油加工、生态畜牧三大千亿级产业。“6”就是壮大预制菜、柑橘、中药材、榨菜、茶叶、重庆小面六大特色优势产业。“X”指的是做优竹木、烟草、蚕桑等传统产业,培育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等新业态,推动农家小吃、手工艺品、特色民宿等乡愁产业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在打造品牌农业上,要提升农业产品品牌影响力。近年来,重庆重点打造“重庆火锅”“重庆小面”“三峡柑橘”系列公用品牌;“巴味渝珍”累计授权产品833个、年销售收入67亿元;奉节脐橙、涪陵榨菜品牌价值分别达182亿元、147亿元。要做强农业经营主体和品牌,构建以“巴味渝珍”“三峡牌”为龙头、区县级公用品牌为支撑、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多渠道全方位做好品牌宣传推广,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迈向全国。
农业产业“特”起来,城乡才能更好“融”到位,农业农村现代化才能“立”得稳。重庆要以产业特色化为关键突破口,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真正走好城乡融合发展这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