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365网络超时_365bet亚洲版_365bet官方亚洲版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二○○三年一月八日在S365网络超时_365bet亚洲版_365bet官方亚洲版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王鸿举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S365网络超时_365bet亚洲版_365bet官方亚洲版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直辖以来政府工作的回顾
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全市3100万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S365网络超时_365bet亚洲版_365bet官方亚洲版委的领导下,紧紧抓住三峡移民、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方针和中央对重庆工作的一系列指示,围绕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目标,负重自强,团结奋进,实现了新兴直辖市建设和发展的良好开局。回顾六年走过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直辖的六年,是我们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总体上实现基本小康的六年;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四件大事”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建设投入最多、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六年;是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的六年。
(一)总体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971亿元,与1996年相比,增长68.9%。工业增加值达到6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2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80.5%和71%;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1996年的54.9亿元增加到157.7亿元,增长1.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六年累计完成3870亿元,是直辖前6年的3.4倍。投融资能力显着增强,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850亿元和2280亿元,比1996年增长2.4倍和1.5倍。
(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六年来,我们实施了一系列带有战略性的结构调整举措,经济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一是三次产业结构从24.2∶41.8∶34.0调整为16.0∶41.9∶42.1,第三产业增长较快,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二是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建筑建材等产业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增长的主体。2002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6%,比1996年提高10.4个百分点。三是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为重点,大规模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进程和非农产业发展加快。林牧渔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6年的40%上升到45%;2002年乡镇企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比1996年增长2倍多;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00万人,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6.4%,比1996年提高10个百分点。四是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股份制经济的比重达到61%,成为拉动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3%,比1996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实现重大突破。坚持“七个一批”和“三大基础”两手抓,举全市之力打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攻坚战。继2000年结束全市工业连续4年、国有工业连续6年严重亏损局面之后,经济效益逐年提高。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6亿多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4.2万元,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突破100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上市公司发展到28家,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实力的企业集团。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住房制度、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公用事业和路桥收费等方面的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取得阶段性成果,认真清理整顿城市金融“三乱”、农村“三金”,有效地维护了广大群众的利益。
(四)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展开。交通建设有了突破性进展,相继在长江、嘉陵江上新建成特大型桥梁16座,渝长、长涪、渝合、渝黔一期和环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达万铁路竣工投入使用,渝怀、万宜铁路开工建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正按年吞吐量1500万人次的规模加紧扩建,万州五桥机场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内河港口年货物吞吐量比1996年增长近2倍;一批城市道路和立交、通县油路相继建成或开工建设。
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的现代化通信网络初步形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西部地区领先水平。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电网改造取得明显成效。能源保障和供排水能力显着提高。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力度加大,危旧房改造和“烂尾楼”整治步伐加快,一批公共服务设施、文化基础设施项目竣工投入使用,一座座体现大都市风貌的建筑拔地而起,靓丽的人民广场、朝天门广场、三峡广场、解放碑步行街、环绕两江的滨江路、璀璨的灯饰工程和拆违建绿工程,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五)移民扶贫两大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圆满完成一、二期移民任务,累计完成移民投资293亿元,搬迁安置移民56万人,其中外迁安置11.6万人。万州、涪陵城区和5座县城、49个集镇在迁建中基本实现了功能再造,677户淹没工矿企业在迁建调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对口支援工作深入开展,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名牌产品落户库区,成为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专业设施复建和文物保护工作按计划积极推进,二期库底清理任务全面完成。圆满完成农村“五三六”扶贫攻坚计划,全市21个贫困区县成建制越温达标,320万建卡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建成扶贫道路2.3万公里,解决590万人口饮水困难,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2002年扶贫重点区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6元,比1996年增长42.2%。
(六)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迈出坚实步伐。大力实施以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遏制,城市污染防治工作有了明显进展。主城区空气质量达到2级及其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到全年的60%,新增公共绿地256.3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7.2%,人居环境得到改善。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长江上游防护林、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和荒山荒坡绿化工程,累计退耕还林576万亩,营造林1665万亩,实施天然林资源管护358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三峡库区首批19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全面开工建设,142处崩滑体和59段库岸整治全面实施。
(七)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已与17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和科教文化交往关系,英国、加拿大、日本先后在渝设立领事机构。六年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到31亿美元,25家世界500强企业在我市投资兴办企业36家。六年出口总额累计49亿美元,年均增长11.3%。出口商品结构逐步优化,出口总量中高新技术产品的份额提高到18%,机电产品的份额提高到61.5%,重庆已成为全国机电产品出口十大基地之一。开通国际航线5条。2002年接待海外游客44万人次,比1996年增长1.8倍。北部新区开发建设轮廓初现,出口加工区封关运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批区县园区成为招商引资与外贸出口的重要基地。我市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南五省区、东部沿海省市的经济合作更加紧密,近三年实际利用内资累计113亿元。
(八)科技教育及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实施“科教兴渝”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全市共获得重大科研成果620项,授予专利权5584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564个,创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中心72个、重点实验室76个。六年来,全市技术合同交易额年均增长达70%以上,重庆已成为西部最大的技术交易中心。教育改革和发展成效显着,“两基”累计人口覆盖率由1996年的18.9%提高到2002年的89.3%。学校布局结构调整按规划顺利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由1996年的29万人增加到51万人,高校在校学生由1996年的14.1万人增加到32万人。国家级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17个。重庆大学全面完成国家“211工程”的“九五”建设任务。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繁荣。精品文艺战略和群众文化建设成效显着,一批优秀剧目和图书获国际国内大奖,大足石刻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72.3岁;在全国九运会上实现“夺金升位”目标;新闻出版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和95%。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工作不断加强。人防、档案、保密、修志、气象、地震、防灾救灾、民政优抚等工作取得新成效。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取得新进展。
(九)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以弘扬“红岩精神”,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宣传教育活动,对提高城乡文明程度,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成功协办亚洲议会和平协会第三届年会和世界银行信息年会,充分展示了山城人民开朗好客、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水平。推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开展人民建议征集活动,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坚持依法治市,“三五”普法成效显着,“四五”普法顺利开展。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法轮功”邪教组织和各类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维护了社会政治稳定。
(十)城乡人民生活显着改善。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城乡居民收入有了较大提高。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200多元,六年年均增长6.1%;农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年均增加1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96年的503亿元增加到1630亿元,增长2.2倍。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由1996年的8平方米提高到12平方米。消费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农村居民家庭用于购买食物的消费支出分别由49%和63.2%下降到38%和53.3%。切实把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作为执政为民的重要任务,六年来累计帮助45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指导50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以“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为骨架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全市8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70多万城镇低收入居民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坚持每年实施一批民心工程,长期困扰市民的出行难、吃水难、用电用气难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5%,主城区居民房屋所有权证和土地使用证办理难的问题基本解决。
六年来,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建立了规范的直辖市新体制。在转换政府职能、改进机关作风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大力推进以“十个一批”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环境综合整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近两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一半以上。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市民公开评议政府部门的制度,促进了政府机关作风的改进、办事效率的提高和政务管理的规范。各级政府执行人大决议、决定,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的自觉性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败斗争,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取得一定成效。
各位代表,2002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也是重庆直辖以来发展速度较快、经济增长质量最好的一年。初步统计,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0.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1%、13.8%和9.2%。工业增加值增长1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80亿元,增长22.2%。采取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增幅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出现转暖回升势头。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同口径增幅达26.7%。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农村税费改革力度大、效果好,全市农民人均减负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加109元,是直辖以来增加最多的一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口径增长13%,也是近几年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4.2%和3.3‰以内。西部大开发十件大事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八大民心工程当年40项目标全部实现,88个重点项目进展良好。市一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除外贸出口外均已完成或超额完成。
六年来重庆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显着成绩,充分证明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事在人为,重庆人民有志气、有能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S365网络超时_365bet亚洲版_365bet官方亚洲版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参与下,全市3100万各族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S365网络超时_365bet亚洲版_365bet官方亚洲版人民政府,向各位代表、各位委员,向奋斗在各条战线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为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做出重要贡献的人民解放军驻渝部队、武警部队官兵和政法干警,向积极支持政府工作的各民主党派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和所有关心与支持重庆建设的人们,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六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重庆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国许多省市相比、与中央的要求和全市人民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前进过程中还有不少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全国少200多美元;基本小康标准的16个衡量指标中,我市有3个指标尚未达标,小康建设程度比全国滞后2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农村还有3200多个特困村、90多万贫困人口尚未解决温饱问题,城镇还有35万左右下岗失业人员、70多万“低保”人口生活困难。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城镇化水平不高,外资参与度和出口依存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重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政府职能转变与工作作风、领导方法、管理水平还不适应改革发展的需要,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奢侈浪费还比较严重,以权谋私、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依然存在。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在深化改革和加快发展中切实解决。
回顾六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重庆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推向新的阶段,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到政府工作各个方面。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特殊市情,不断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发展新路;二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发展这个主题,用改革和发展的办法克服各种困难,促进社会稳定,实现新的进步;三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高举团结的旗帜,像爱护自己的眼珠那样自觉维护班子的团结、干群的团结,营造和珍惜“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政治局面,创造和维护同心同德干事业、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四要始终不渝地坚持求真务实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务求实效;五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富民为本,躬身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体现好、落实好执政为民这个本质要求。
二、未来五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新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党的十六大规划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为重庆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整体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富民兴渝、尽快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阶段。今后五年是我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基础的五年,是建立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基本框架的关键五年。新一届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市二次党代会和市委二届二次全委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改革发展全局,坚持不懈地推进西部大开发,继续集中精力办好“四件大事”,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大力实施“科教兴渝”战略、“人才强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
主要奋斗目标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现“十一五”计划良好开局,推动国民经济整体步入良性循环,总体经济实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人民生活水平再上新的台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奠定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基本框架的坚实基础。
——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07年经济总量达到3200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翻一番,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突破300亿元,在2002年基础上翻一番。
——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势头,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0亿元,基本建成“枢纽重庆”、“数字重庆”框架,基础设施“瓶颈”约束得到缓解。
——三大经济区整体发展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都市发达经济圈保持我国东部的平均发展水平,渝西经济走廊跟进中部的平均发展水平,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赶上西部的平均发展水平。
——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企业经营机制和要素市场体系,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区域综合创新能力和聚集辐射能力明显增强;工业企业亏损面降低到2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股份制经济比重达90%以上。
——基本完成三期、四期移民任务,移民整体生活质量比搬迁前明显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基本形成比较健全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初步扭转,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达到45%,全市就业人员中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到55%;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基本建立绿色食品、安全食品生产流通保障体系。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今后五年,我们将努力完成以下八个方面关系全局的工作任务。
(一)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继续推进“三大基础”和“三大经济区”建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立足于构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加快老工业基地新的振兴。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形成支柱产业更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更快、传统产业优势更突出的产业新格局。大力培育和发展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食品加工、建筑建材等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机械制造业,打造“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天然气化工和精细化工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现代中药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长江上游最大的信息产业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环保产业基地。振兴发展有比较优势的轻工纺织行业,大力发展低污染、高就业的都市型工业,形成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立足于建设长江上游商贸中心,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体系。推进重庆中央商务区的规划建设。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为重点,加紧实施商贸流通“六大建设”和“双十百千”工程,把主城区和9个地区性商贸中心建设成为现代都市商圈,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十大流通品牌企业。适应群众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加快商业业态调整,规划建设一批大型商贸休闲中心。综合利用枢纽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发挥房地产业在促进投资、扩大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围绕发展壮大旅游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提升都市旅游、长江三峡和大足石刻三大旅游精品,积极开发库区游、乡村游等旅游新品,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争取跻身全国旅游强市行列。积极发展中介、会展、物业管理等新兴服务业,逐步建立起与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相适应的大商贸、大市场、大流通格局。
立足于区域性经济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三大经济区”建设。都市发达经济圈要走在全市的前列,尽可能发展得更快一些,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渝西经济走廊要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大力建设以特色产业园区为支撑的城郊型产业密集带,逐步发展成为全市的加工制造业基地。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要抓住投资高潮期,结合移民搬迁、生态环境建设和民族经济发展,调结构、打基础,建成绿色产品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洁净能源生产基地、载电体工业基地和旅游休闲胜地。振兴重庆,基础在区县。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形成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的区域特色经济。坚持简政放权、重心下移,进一步增强区县统揽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探索和完善适应特殊市情、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新路子。
(二)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是重点,农民增收是关键。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更大规模、更高水平上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从加强宏观指导、政策推动、利益协调等方面入手,加快构建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基本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组织体系,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验检疫和市场信息体系,大力实施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农产品优质率提高到60%,建成一批管理严格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着力实施粮油、畜禽、经济作物、水产四大良种工程,加快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科技产业示范园区、畜牧科技城和一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
坚持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村工业化,以农村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以有条件的中心镇为重点,利用自身优势和资源,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构筑区域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加快实施“经济强镇工程”,对那些有基础、有潜力、有优势的建制镇,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拉动和硬、软环境建设,促进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加快“二次创业”步伐,保持速度与效益同步快速增长。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五年累计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00万人。
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建成鲤鱼塘水库,继续推进以玉滩水库为重点的西部供水工程,启动和建设15座中型水库,完成一批病险水库整治,加快建设龙溪河等4大灌区,基本解决农村人畜饮水问题。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农网改造、气象监测预报、农业机械化和农村交通、通信、能源等设施建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继续推进农村供销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体制改革。总结推广“两社两化”经验,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计划,着重抓好特困村开发建设,推进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增收项目,增强贫困地区自主发展能力,使尚未脱贫的农村人口尽快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过上小康生活。
(三)努力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突破
立足于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加大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力度,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深化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行业有序退出,提高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的集聚度,形成一批投资主体多元、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积极探索和推进地方政府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健全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放宽市场准入、资金融通等方面对私营个体经济的限制,依法保护私人财产,进一步营造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
着眼于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要素市场建设,提高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能力。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力争金融机构不良资产率平均每年下降2—3个百分点。进一步繁荣货币、资本和保险市场,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税收征管,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经营城市理念,运用市场手段提高城镇土地、公用设施等存量资产的使用效益。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规范和发展行业协会。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清除各种市场障碍,不断规范市场秩序,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把发展开放型经济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努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战略,以引进跨国大公司、外资大项目为重点,大幅度提升外资参与度,争取利用外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10%左右。顺应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采取资产转让、跨国并购、基础设施建设—经营—转让、境外融资等多种方式,吸引更多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开发。积极吸引外资金融、保险机构来渝设立分支机构,促进中外合资的银行、保险、信托、证券和基金管理公司的建立,扩大中介服务、外贸、商业、劳务、旅游、会展等领域的对外开放。
进一步优化结构,增加品种,拓宽渠道,扩大出口规模。巩固和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开发有优势和潜力的轻纺产品出口;加快农产品六大出口基地建设;通过设立保税仓库等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利用跨国公司全球采购体系,把更多的重庆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形成出口产品、出口市场、出口主体、贸易方式多元化的新格局。鼓励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和建立售后服务体系,扩大在海外市场的直接投资和工程承包业务,带动外贸出口。争取外贸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左右。
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举,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沿海部分产业西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引进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的步伐,已经引入的,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密切与西部省区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科技教育、能源开发、商贸流通等领域的全面联合与协作,在推进西部大开发中加快重庆发展。
充分发挥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举全市之力、集各类要素加快北部新区开发建设。抓住西部大开发投资建设机遇,加大北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依托航空、水运、铁路、公路四大枢纽,建设西部现代物流基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北部新区早出形象、早出效益,把北部新区建设成为投资环境最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发挥开发区龙头作用,进一步增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大学科技园和区县开发园区对外开放功能,使各级各类开发区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四)全面提高城乡建设和管理水平
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先行,构建起比较完备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和通信网络体系,基本建成“枢纽重庆”、“数字重庆”框架。围绕建设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五年要实现两大目标:完成“8小时重庆”通达工程和“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奠定沟通东西、联接南北的西部交通枢纽地位。建成渝邻、渝万、遂渝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主城外环和连接周边省市的高速公路通道,基本形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网。建成渝怀、遂渝等新的铁路干线,建设万宜铁路,形成八条铁路交汇重庆的铁路枢纽地位。完成重庆江北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实现万州五桥机场通航,力争建成黔江舟白机场,形成“一大两小”快速空中通道。建设寸滩集装箱码头、九龙坡港区二期扩能工程,基本形成以主城、万州主枢纽港为重点的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跨江大桥和道路、立交建设,初步形成快速便捷的都市圈交通系统。以先进通信技术为基础、国家骨干通信网和地方有线电视网为依托,初步建成长江上游的通信枢纽。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加快建立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信息应用体系和信息资源开发体系,建成多功能、高速率宽带城域网和接入网,推进电话、有线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全市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入户率、互联网用户普及率大大提高。开工建设珞璜电厂三期、彭水电站、合川双槐电厂一期工程等一批重点电力项目,规划实施一批电网改扩建项目,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能源保障体系。
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合理调整城镇空间布局。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同步推进,搞好全国综合执法试点,严格依法管理,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三级城市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五)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从保障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高度,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努力把重庆的环境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以大气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为重点,加快实施“山水园林城市”工程。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尘污染控制,加大汽车排气污染防治、工业废气治理力度,按计划坚决关停主城区严重污染企业,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基本达到2级标准;建设一批生活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理项目和次级河流综合整治项目。建成5个环境保护模范城区和10个山水园林城区,新增城市公共绿地3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
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持、水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为重点,加快推进“青山绿水”工程建设。五年退耕还林120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万亩,建成15个水土保持生态园区,建设库区生态防护带,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建设和竣工一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积极探索污水和垃圾的有效利用,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90%。到2007年,长江、嘉陵江和乌江水质分别控制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的3类和2类标准内。建成重点地区地质和环境监测网,着力搞好城镇、移民新镇和居民集聚区地质灾害隐患的治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计划生育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高度重视和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着力搞好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确保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控制在5‰以内。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国土资源,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
(六)基本完成库区三期和四期移民任务
坚持把库区移民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打好移民攻坚战。巩固一、二期移民安置成果,安置三、四期移民47.8万人,基本完成百万移民安置任务。复建房屋1163万平方米。结合工矿企业迁建,关破、重组、改造企业556户。既要确保移民搬得出,更要下功夫帮助移民安稳、致富。
坚持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和“两个调整完善”政策,把库区开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大力发展柑橘、草食畜牧、水产养殖等资源开发型特色产业和旅游产业,以优势资源开发拓宽库区移民增收致富门路。把农村移民安置与非农产业发展、推进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扩大移民安置容量,促进移民稳定就业。继续鼓励、引导和集中组织一部分农村移民出县、出市外迁安置。以构建库区新型工业体系为目标,坚持“扶优扶强一批、关闭破产一批、发展壮大一批”的基本思路,把企业迁建同结构调整、对口支援、外引内联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库区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按照基础设施先行、城镇功能配套的要求,搞好城镇迁建和专业设施复建。加大对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通信、能源、市政设施复建新建水平和整体功能。进一步加强库区文物保护工作。坚持搬迁、建设与管理相结合,把迁建城镇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地域特色鲜明、环境整洁优美的文明新城镇。
继续坚持和完善移民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移民干部队伍建设,改进移民思想政治工作,提高移民规划、资金和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妥善解决移民遗留问题,做到移民政策落实、帮扶工作落实,确保移民安居乐业、库区长治久安。
(七)促进市民素质提高和社会全面进步
始终不渝地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依法治市,以德治市,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努力铸造文明进步的新重庆。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大力继承和发扬重庆特有的革命文化传统,把弘扬“红岩精神”同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结合起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强化社会信用意识,全面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围绕塑造“礼仪重庆、诚信重庆、知识重庆、魅力重庆”形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破除愚昧迷信,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进一步搞好国防教育,积极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和军民共建活动。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扬民主,积极为人大政协开展工作创造更好条件。健全政府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机制,完善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拓宽群众参政议政渠道,坚持事关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让群众知情、理解、参与、支持。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对台、侨务政策。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和增强民族团结。加强法制建设,提高依法治市水平。重视和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管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大力推进“科教兴渝”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中心和人才集聚高地。建立和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城市。实施“十大教育工程”,全面实现“两基”目标,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在国内有明显特色的学校。进一步改革办学体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确保人均受教育年限和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围绕增强重庆的综合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科研院所的市场化进程。建立以科研院所和重点高校为依托、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园区,扶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及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组建一批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服务中心。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切实保护知识产权。
认真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努力造就一大批适应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和优秀领导人才。
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培育壮大报业、出版、发行、演艺、广电等产业集团,促进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有更大发展。继续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后五年,要围绕实施都市文明工程,规划建设一批代表城市形象、弘扬城市文明的标志性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围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农村卫生工作和“两基”教育,规划建设一批普及性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围绕消费需求发展趋势,规划实施一批经营性社会事业重点项目,促进重庆文化基础设施和城市文化品位上一个新的台阶。
(八)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始终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使重庆人民逐步走向宽裕的小康。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创造有利环境,继续鼓励一部分人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着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带动全社会整体生活水平提高;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
坚持不懈地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突出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难点热点问题,着力实施八大民心工程。一是饮用水工程。推进主城区供排水保障体系建设,开工建设一批重点水源项目,加强饮用水源保护,提高主城区饮水质量,水质达到全国城市中上水平,为解决渝西缺水问题打好工程基础,基本解决渝东人畜饮水问题。二是生态环保工程。五年内关闭龙头寺、棋龙村、仁家湾、兴隆、凉风垭等5个垃圾处理场,建成长生桥、黑石子、同兴3个垃圾处理场,关停或结合技改搬迁嘉化等5个污染严重的企业。三是交通畅通工程。加快区县际干线公路建设,建设菜园坝、华村、王家沱、鱼洞4座跨江大桥,形成循环互通的城区交通网络。四是城镇住房工程。完成主城区400万平方米危旧房改造,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增加到16平方米。五是就业和再就业工程。力争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当年新增下岗失业人员。六是社会保障工程。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做到“两个确保”和“低保”全覆盖。加快建设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工程和社区社会保障工作平台。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发展残疾人事业。七是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成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国泰大剧院、南山植物园,建设会展中心、国际医院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今后五年市财政每年新增投入1000万元,支持各区县建设科技、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成一批示范站。八是城市灯饰工程。搞好“一片、两江、三线”灯饰工程建设,消除主城无路灯街区。
三、开创届首之年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当前国际国内宏观环境总体趋好,世界经济正在缓慢复苏,国家将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重庆正处于新一轮经济扩张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保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建议2003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5%,第二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9%;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外贸出口总额增长8%;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7%和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4‰以内。
为完成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抓好西部大开发十件大事。一是深入研究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二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90个重点项目建设;三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吸纳30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四是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取得新进展;五是以小城镇及特色园区建设为重点促进三大经济区协调发展;六是在开拓出口产品和市场多元化上取得明显进展;七是全面完成二期移民并启动三期移民;八是加快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九是进一步实施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十是以解决开放引资中暴露的体制弊端为重点继续整治发展环境。
(二)以实施“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和“经济强镇工程”为重点抓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力度实施10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培育发展20户示范龙头企业,农产品优质率、商品率分别比上年提高5%和2%。全面启动“经济强镇工程”,着重抓好涪陵、万州科技园区和进入“渝西122工程”的项目。完成退耕还林500万亩,继续抓好3582万亩天然林管护工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确保在建中型水库竣工,开工建设一批中型水利工程。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
(三)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抓好工业“三大基础”的构建。滚动实施400个结构调整项目、技术创新项目和资产重组项目,新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继续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改组改造国有企业。采取出售国有产权、吸收外资和民间资本参股等多种方式,促进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定实施“中国汽车名城”和“摩托车之都”规划方案,加快构建天然气化工、矿电联产、林浆纸产业化、食品等四大特色产业链,培育重庆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力争2003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1.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0%以上。
(四)保持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双轮驱动。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方针,着力抓好90个枢纽型、功能性重点项目建设。实现“8小时重庆”通达工程目标,争取万州五桥机场、川维乙炔化工工程等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加快在建铁路、高速公路、“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和轻轨较新线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开工建设乌江彭水电站、菜园坝长江大桥和主城区净水管网工程等重点项目。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为着力点,探索国债资金、民间投资和利用外资三者有机结合的途径,保持投资强劲增长势头。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措施,拓宽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进一步促进住房、教育、旅游、汽车、电信、文体、餐饮和保健8大消费热点不断升温。实施100个社区商业服务中心和100个小城镇商业群建设,引导连锁经营向远郊区县中心镇延伸,进一步激活农村消费市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五)实现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巩固扩大摩托车等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扶持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轻纺产品、农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深度开发东南亚市场,拓展欧美、俄罗斯、南美等新兴市场。实行大中小并举、大项目带动,健全“三个一百”工作机制,提高“一会一节”、“高交会”和各类经贸活动招商引资实效。以加快北部新区开发建设、推动企业合资重组和基础设施转让为重点,扩大直接利用外资规模,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10%以上。
(六)全面完成二期移民任务并启动实施三期移民。集中力量搞好二期移民清库验收工作,确保国家验收一次合格。加紧启动和实施三期移民工作,全年完成搬迁安置移民9.1万人,复建各类房屋165万平方米,完成企业搬迁和结构调整103户。积极主动做好扩大移民外迁安置和移民安置帮扶工作。突出抓好库区经济发展,大力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拓宽移民就业、增收渠道,不断改善和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确保搬迁移民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七)大力推进净空工程和水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防治。加紧实施主城区“五管齐下”净空工程,年内关闭189家采石场和4家小水泥厂,完成1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洁净煤工程改造和3家污染严重企业的关停搬迁改造任务,渝中区、北碚区、渝北区建成区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建成基本无燃煤区。继续推进裸露地面绿化硬化,力争主城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2级及其以上标准的天数占全年65%左右。22座污水处理厂和13座垃圾处理场竣工投入使用,推进26座污水处理厂和20座垃圾处理场建设;完成库区142处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和沿江两岸100万亩绿色屏障工程建设任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0平方公里。
(八)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科技教育设施建设,重点抓好76个国家和市级重点实验室、13个工程研究中心和一批科技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大力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快推进大学园区建设,全市“两基”累计人口覆盖率达到95.3%,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8年。发展文化卫生事业,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卫生基础条件,启动建设和完善60个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和5个区县图书馆、文化馆。办好第一届全市运动会,抓紧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建设。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视事业都要有新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都要有新的进步。坚持计划生育,努力提高人口质量。继续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人防、统计、档案、保密、信访、修志、气象、地震、防灾救灾和民政优抚等各项工作。
(九)进一步改善城乡人民生活。年内解决13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农村20万人口饮水困难问题;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6万个;积极稳妥地推进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竣工城镇住宅700万平方米,完成主城区危旧房改造120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2.5平方米以上;新增城市公共绿地50万平方米。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要从“劣质床垫”等事件中吸取教训,严厉打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认真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用改革的精神推进政府自身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迫切要求。我们一定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公务员素质,努力完成肩负的历史重任。大力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决策在调查研究和民主协商之后,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增强依法行政意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各级政府要认真执行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推进政务“阳光工程”,与群众相关的政务活动要向社会公开。强化社会监督机制,完善群众评议政府部门制度,进一步落实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继续改善和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做到“应减必减”,尽快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转到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规范政务管理,建立和推行限时审批制、限期办结制、首问负责制和失职追究制。坚持从严治政,严格政绩考核和奖惩,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加强政府机关作风建设,发扬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优良作风。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发挥好各级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大反腐倡廉力度,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对少数公务员中存在的“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得了好处乱办事”等问题,要严加追究,严惩不贷。
各位代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有前人所奠定的基础,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条件,有3100万勤劳智慧、朝气蓬勃、自强不息的人民,我们理应为国家和民族做出更大的贡献,理应在西部大开发中走在前头,理应发展得更快一点、更好一点、让人民得到的实惠更多一点。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S365网络超时_365bet亚洲版_365bet官方亚洲版委的坚强领导下,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今后五年中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推进富民兴渝、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迈出大跨度的、坚实而雄健的一步!